张朝阳计划 9 月 14 日挑战 8 公里蛙泳横渡南澳岛海峡,难度有多大?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发布时间:2025-09-24
一、 耐力与体能极限
张朝阳的年龄和体力挑战这种长距离公开水域(接近马拉松10公里游泳赛事的距离)游泳,加之采用蛙泳,估计要持续五个多小时。
对比他挑战威海刘公岛,距离又增加了一倍,需具备超强有氧耐力和肌肉持久力。
报导称,他目前的日常训练以跑步5公里和游泳2公里~5公里为主,其实远远不够,应该是在日常训练中增加模拟训练,距离要达到真正挑战距离的130%,以模拟实际游泳路线中的疲劳积累与心理压力。
二、环境多变与不可预测性
这一点张朝阳倒是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应该会有准备,加上名人嘛,会有强大的护航人员团队,生命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如果受到海洋生物侵袭,立即上船即可。
特别要重点关注的信息具体包括:
三、 低温适应与体温管理
即使是世界顶尖运动员,长时间在低于人体温度的公开水域游泳,在赛前也要经过无数次的低温训练和适应性训练,人体在冷水中游泳,体内能量的消耗比较大,为了能及时供应养料,要求心脏的收缩力量加大,次数增多,血液循环加快,对身体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是长年冬泳的人,心脏肌肉较厚,收缩力量强,每搏输出量加大,可以胜任低温长距离公开水域游泳,但也不能长时间呆在水里。
如果不是常年坚持冬泳训练的人,对心脏挑战非常大。
张朝阳目前正在进行的训练不知是否有低温适应性训练, 8公里挑战赛,必须通过长期冷适应训练(与实际挑战赛水温相同)提升抗寒能力,否则极易出现失温现象。
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无法完成横渡
突发天气:如风浪突然增强、能见度骤降;
海洋生物威胁:水母蜇伤、海草缠绕、漂浮物撞击等;
导航失误:在没有参照物的海面上极易偏离航线,增加游泳距离与体能消耗;
身体突发状况:如抽筋、呕吐、低温症、脱水等。
五、挑战前应该进行的适应性训练
1. 环境适应性训练
在类似水温、浪高的公开水域中进行长距离练习;
- 练习在不同风浪中如何调整呼吸;
- 模拟遭遇水母、海草等突发状况的应急反应。
2. 航线与补给策略
- 训练中反复进行直线导航练习,提高方向感;
- 在运动中完成补给(由伴随船只投喂),不得上船或抓住投喂杆借力。
六、游泳技术
。张朝阳此次挑战仍以蛙泳为主,尽管蛙泳技术相对容易掌握,且呼吸方式较为自然,但在8公里的横渡类公开水域挑战中,其劣势尤为突出。
1、效率低、速度慢:蛙泳的推进方式间歇性强,身体位置波动大,水中阻力显著高于自由泳,不适宜长距离、高效率的持续游泳;
2、耗能高、恢复慢:蛙泳对大腿和核心肌群的力量要求高,长时间运动易导致肌肉疲劳甚至抽筋,不利于在寒冷水域中保持体温与体能;
3、适应性差:在海浪、洋流等复杂水况中,蛙泳的抬头呼吸和身体起伏更易受到干扰,难以像自由泳那样灵活调整呼吸侧和视线方向。
4、对膝盖有伤害:蛙泳这一项目在国际赛事中最长也就200米,这足以说明蛙泳并不适合长距离,同时因为蛙泳双腿在运动时,膝部内侧的组织结构也会被拉长,膝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之间的一种缓冲垫状结构也会在蛙泳时遭受特别的压力,这样反复受到干扰力量所导致的膝部疼痛是很难避免的。
张朝阳对此次挑战很有信心,但其实以他的年龄、体力和游泳技术而言,已属于对人体极限的综合考验了,毕竟,以蛙泳为主,耗时过长,就算不游,只泡在海水里,泡那么久,也是对身体极大的考验。
其它公开水域游泳知识科普:
1、中途营养补给有严格规定
对于公开水域长距离横渡挑战来说 ,由于泳者消耗体力过大,中间的营养补给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有严格的规定,违反了则不能算挑战成功或完成挑战。
个人横渡者,泳姿不限,由于在水中游泳时间较长,中途可进食。
但只能用踩水或漂浮(仰漂)的方式完成补给。
不得接触、手抓、扶靠跟随导航船、补给船;
不得抓住递送食物的竹竿进行休息和拖带;
2、关门时间
“关门时间”是为了保证公开水域长距离游泳挑战时间不会无限制地拖延而限定的。
一旦超过“关门时间”,总裁判即可命令所有仍在游进的泳者起水(上船回岸),关门时间后到达终点的泳者不能算完赛,也无成绩。
去年张朝阳横渡挑战威海刘公岛,其实是有统一关门时间的,为150分钟(2个半小时)。关门时间以外到达终点的,没有“完赛证明"和“成绩(用时)单”
张朝阳横渡威海刘公岛用时为2小时36分钟,如果他是正式参赛则被关在门外。
赛事组织和保障团队不能无限期地等待每一位游泳爱好者游完全程,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必须设置关门时间,如果个人执意要游完全程,需要自行承担风险,这是公开水域比赛每一个选手都要签署的“承诺书”中的规定内容。